•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杂志
    在异国他乡书写大爱与担当——记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医疗队
    发表时间:2024-04-02 来源:2024年第4期《党建》杂志

    李珩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2002年10月,重庆向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派遣中国援外医疗队,这也是中国派往巴新的唯一一支医疗队。

      22年来,一批批医疗队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在异国他乡用高尚医德、精湛医术拯救了当地无数生命,展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加深了中国人民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

      2024年2月1日,12名援巴新医疗队队员代表站上了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台。

      “这段援外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们不仅仅是在救死扶伤,更是在传递爱与希望”“国有界,爱无疆。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和大国担当”……在台上,他们动情地讲述着。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

      2002年10月25日,当第1批援巴新医疗队队员、妇产科医生周勤走进莫尔兹比港总医院(以下简称“莫港总医院”)妇产科时,她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产房是一个大通间,里面设有20—30张产床,产床之间仅用布帘隔起来。由于巴新鼓励生育,分娩率非常高,即使医生连轴转,仍满足不了需求。同时,医院诊疗设备老旧且维护不善,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院区卫生条件极差,几十个病人挤在一间大病房内;医疗器械及药品供应不稳定,手术临时被取消时有发生……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艰苦的条件仍让周勤暗暗叫苦。

      “既然来了,那就安心工作。”时年35岁的周勤这样安慰自己。

      看她太年轻,又瘦瘦弱弱的,当地医院的科室主任并不看好她,甚至质疑她的医术。

      刚加入科室,这位科室主任就安排她做一个子宫脱垂的手术,想检验下这位年轻中国女医生的实力。

      凭借出色的技术,周勤在一个小时内顺利完成手术,且手术路径清晰,出血量仅20毫升,令这位科室主任刮目相看。

      随着手术量的增多,这位科室主任放下之前的傲慢,让周勤挑起了整个科室的大梁。“当他们都亲切地叫我‘Dr.Qin’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周勤回忆道。

      “巴新的病例多,病情也不同,我把援外当成了一次难得的挑战。”2013年,周勤作为第6批医疗队队长,第二次赴巴新。

      “当时,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碰见HIV携带者前来问诊。但作为医生,我们必须一视同仁地去帮助她们。”周勤说。

      2013年11月6日,周勤在手术中发生意外——一滴HIV携带者的血液在手术中溅进她的眼睛,这意味着她有3‰的几率感染HIV。

      “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周勤说。在综合各方专家建议后,她开始接受阻断治疗。但阻断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没吃几天,周勤就出现了精神恍惚、手指麻木、肌肉酸痛抽搐等症状,但她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一丝不苟地接诊病患。

      幸运的是,一个月后,HIV检测显示表明:周勤未感染HIV病毒。“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管在哪儿都要救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条条生命。”说这话时,周勤的眼神里充满坚定。

      

    “再苦再险也吓不倒我们中国医生!”

      每个工作日早上7时45分,一辆所有玻璃窗都被罩上铁丝网的面包车,会从莫港总医院出发,到驻地接医疗队员上班。

      面包车的特别设计,是为了防止遇到街头抢劫和袭击,因为巴新的社会治安状况令人堪忧。

      2014年6月,多名歹徒曾持枪堵在中国医疗队驻地的大门口,抢夺医疗队的车辆。为此,中国政府为医疗队增聘当地武装保安,并给每名医生配备了防弹背心。

      然而,在驻地诊治传染病患者,生死考验无处不在。第7批援巴新医疗队队长张劲松说,巴新是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登革热、伤寒五大疫病的流行区。各种病患登门,给医疗队驻地的蚊子提供了毒源。

      2016年5月6日,医疗队副队长、骨科专家何盛江首先倒下了;同一日,肿瘤内科医生邓红彬中招;到晚上8时,张劲松也倒下了;5月9日,泌尿外科的潘永军发病……10人的医疗队,先后病倒7人。怎么办?

      “再苦再险也吓不倒我们中国医生!”张劲松回忆道。那段时间,没感染的队员继续上班,病倒的队员则在初步恢复后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

      “大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的队员的孩子当年还要参加高考。”张劲松说,闲下来时,大家都会特别想念家人,自觉亏欠太多。

      正如第12批援巴新医疗队医生刘振球在为双胞胎儿子9岁生日录制的视频中所说:“亲爱的儿子皮皮和蛋蛋,爸爸想你们了,请原谅爸爸不能陪伴在你们身边,但爸爸不后悔离你们和妈妈这么远。因为在异国他乡,也有无数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小朋友,需要爸爸去救治和呵护。爸爸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中国真棒!中国医生真好!”

      “我建议马上手术!”

      “可我们从来没给这么小的婴儿做过手术,更别说是脑部手术了。”

      “但继续拖下去,若因囊肿破溃造成颅内感染,孩子就会死,我们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时间回到2017年7月5日,莫港总医院新生儿病房里,第7批援巴新医疗队神经外科医生黄警锐与当地医生产生分歧。

      争论的起因是,当地一名出生仅两周的女婴头部长了巨大囊肿,并已破溃,溢出大量脑脊液。为防止脑脊液外漏,当地医生只好用保鲜膜包住囊肿。

      情况十分危急!但手术风险不言而喻。面对一条鲜活的小生命,黄警锐不忍放弃。在他的再三坚持下,当地医生同意了立即手术的意见。

      当天,黄警锐和医疗队员唐万丽会同当地手术团队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第二天,手术顺利进行,用时仅一个多小时。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情况又出现了。手术后,因天气炎热、营养缺乏,女婴手术伤口出现破溃。而当地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就连双氧水这样的常规用药都提供不了。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刚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孩子,再次走向死亡边缘!”黄警锐冒着生命危险,逐个药店寻找双氧水。买来药后,他坚持每天给女婴换药。

      最终,女婴顺利出院。出院那天,孩子的母亲请黄警锐给女儿取一个中国名字,黄警锐高兴地为其取名“MULAN(木兰)”。“衷心希望她像中国古代的女英雄花木兰一样勇敢坚强,更希望她可以健康成长!”黄警锐说。

      大国担当,大爱无疆。22年来,13批中国医疗队、130人,救治当地患者16.4万余人,开展神经外科、颌面外科、血管介入等20余个专科领域适宜新技术300余项,并凭借精湛的医术在当地创下多个“第一”:第一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第一例神经内镜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清除+颅内异物取出术、第一例血液透析患者……

      “中国真棒!中国医生真好!”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医疗队员总能听到当地人用生硬的汉语表达的心声。

      

    “要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洋徒弟’!”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是医疗队始终秉承的理念。22年来,他们悉心传授诊疗知识和经验,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第12批援巴新医疗队医生鲜鹏至今记得,当他告诉当地医生Dr.Munguas有一台腹腔镜手术由他主刀时,这位四十多岁的男医生高兴得像个得了奖的小孩子。

      “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做吗?我感觉还不够熟练。算了,我还是协助你吧。”Dr.Munguas有些语无伦次。

      “拜托,兄弟,自信一点!你都练习这么久了,况且我会在旁边协助你的。”鲜鹏拍拍他的肩膀,还跟他来了一个碰拳礼。

      手术很顺利,患者右肾9cm大小的肾囊肿被顺利去顶减压。这也是当地医生成功实施的第一台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

      在此之前,为了培养当地医生,鲜鹏与队员们付出了不少心血。

      “我国虽然向巴新提供了微创手术的设备,但只代表这里具备了微创手术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微创手术的技术。我们要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洋徒弟’,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技术,以造福当地病患。”鲜鹏说。为此,他们定期举办腹腔镜技术培训班,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让当地医生能够接受系统的培训。

      据统计,22年来,援巴新中国医疗队共带教培训当地医务人员9332人次。不仅如此,重庆还接收了40名受援国医生来渝进修。

      曾担任第9批援巴新医疗队队长的何卫阳身边,就跟着一个“洋徒弟”——来自巴新的斯考勒医生,也是巴新第一个加入泌尿科团队的女医生。

      “我第一次看何教授做手术时,简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斯考勒说。通过进修,她完全接受了微创手术这一理念。她说:“以前我们做手术都是开放式的,对病人伤害大,一天最多做两台手术。而微创手术伤害小、出血少,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还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半年后,斯考勒回到了巴新,目前已能独立完成微创手术。

      “援一次外,牵一生情。”队员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什么要援外?他们也经常问自己。在巴新的日子里,答案在他们心中愈加清晰:“一个人,经过努力可以带动一个人;而整个中国医疗队在巴新二十多年的努力,可以影响到这里的一批又一批人。长此以往,巴新医疗的发展,一定会留下中国的印记,就如同路边的花儿,每朵虽然不那么起眼,但连成片后,也会是绚烂多彩的。”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社)

      (责任编辑:孙进军)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