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杂志
    爱读书与善读书
    发表时间:2024-04-02 来源:2024年第4期《党建》杂志

    徐西庆

     

      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思索,是灿烂的星辰,是历史的年轮,是我们前行路上的铺路石,用心打磨才能构建起自己的内心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在工作生活中,要不断学习和改进阅读方法,既要爱读书、读好书,又要善读书、会读书,切实做到“坚信、笃行、好学、能文”。

      乐于藏书于心。读书时,往往初读觉得精彩绝伦,过段时间便对其记忆逐渐模糊。其实,好书如好友,不能像对待过客一样读过以后就“不相往来”,要领会它们的气质和观点,在内心深处安置一排排“书架”,把那些好书摆放进去,成为丢不掉、忘不了的藏书。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熟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原著,广读中外优秀文化典籍,精读专业知识书籍,特别是把《习近平著作选读》等书目放在心中“书架”最触手可及的位置。如果在心海深处的“书架”上有几百上千本书,干事业、做工作可以浮现脑海、随心参阅,定能受益匪浅。当然,把好书从心外移送到心内,需下一番苦功夫。比如,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作为案头书反复研读,才能领悟到用服务的方式做宣传的“惠民之法”,以选树身边典型为切口激活文明细胞的“牵引之法”,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情感关怀需求等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供给之法”……总之,把好书读通、读透,心中“书架”才会充实。

      勤于观照现实。阅读不能裹足于语言和概念建成的寂静堡垒中,不能沦为“为了阅读而阅读”的文字体验。阅读者需擦亮心中之镜,时刻关注我们的家园与生活,关注我们的时代与境遇,既拥有抵达书籍深处“取火”的专注,又拥有以思想之光温暖大千世界的胸怀。例如,当读到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日常生活方式是最为直接的文化标志”的论述时,会进一步明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个切入点就是着眼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打造具有中华气度的生活方式。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如此,字字句句皆是火把,火光本身已令人折服,但更重要的是透过火光,联系时代巨变坚定信仰信心,对照理论要求洞察短板所在,循着宏伟蓝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联系实际的更深一层意思是知行合一,《论语》说“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时隔千年仍能在心灵深处投射明亮而柔和的光芒,砥砺我们切实做到“绝知此事要躬行”。

      善于钻研检视。一本好书可能如一隅灿烂的世界,吸引读者置身其中;也可能似一条汹涌的河流,席卷思绪顺流而下。要在心中保留一把“锥子”,对书中观点刺探、检视一番,寻找其是否存在内容缺憾与适用边界。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不同文明国家间的冲突存在若干层次,一般从第一层次“彼此战斗和残杀的各方”开始,蔓延至第二层次“与主要参战方直接相关的国家”和第三层次“该文明的核心国家”。这一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它错误地把文化冲突、利益冲突等同于文明冲突,也忽略了冲突酝酿的隐性过程——往往是某些看似“远离冲突”的重要国家在拨弄冲突火线,甚至将其冲突意志施加给“第一层次”的代理人。其实,“锥子”归根结底刺的是自己,提醒我们要虚心求教但不放弃发问,潜心学习也要有价值判断。读书时,也应拿好“锥子”小心穿刺,评判其中的观点做法是否遵循初心使命、是否契合人民诉求、是否真正落地见效、是否属于“有效创新”,既借助过往经验获得规律性认识,又避免陷入路径的泥潭、惯性的迷宫。

      巧于分类捆扎。一些著作是从特定视角出发研究问题的一家之言,像使用“绳子”一样捆扎阅读,聚焦某个主题读若干本著作,才算对该课题稍有话语权。近期,在阅读与中华文明有关书目的过程中,深感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对“以人为本”“以天为则”等理念作了独到诠释,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基本旨要加以提炼并逐一评点各家之言,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则梳理了中华文明流变的基本梗概,三本书既互为补益,又彼此校准。“绳子”的另一重功效则是比较分析,观点分歧之处往往也意味着新观点的潜在之处。比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绘了以礼俗和血缘为支撑的传统乡村秩序,贺雪峰则在《新乡土中国》中发现了村庄关联弱化、利益分化造成的“派性政治”。乡村文明建设中,既不能一味恢复传统的乡土秩序,更不应任由村庄团结瓦解,而应注重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共同的文明和道德诉求为纽带,推进道德示范、集体实践、邻里互助,推动建设新型的文明共同体。备足“绳子”,把相近主题的书目扎成捆、结成串,酣畅淋漓地阅读,将别有一番滋味。

      勇于登高望远。读书不只是跟随作者的视线,掌握书中阐明的内容,还应该打造“梯子”,在作者开辟的视野尽头再向前一步,看见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比如,诺贝特·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通过大量历史细节指出,文明的演进与羞耻感和难堪的养成紧密联系,这一过程中,令人难堪的行为逐渐“移到社交活动的幕后”。其实,文明的发展不会停下脚步,当野蛮和难堪被驱逐“幕后”,文明进程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搭建广阔舞台,邀请和鼓励那些积极的、富有温度的人和事来到“台前”,人人释放善意、彼此关怀慰藉。不过,在既有理论高度的基础上跃升一步并不容易,我们的思考有时也只是思维的“匍匐前进”,但这并不能减弱我们建造“梯子”的执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我们感悟到这一思想通达过去、远眺未来的宏阔思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宽广境界,领会到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根脉接续、江山与人民的内在统一、中华与天下的共生共济、天与人的交融和谐,我们建造“梯子”的信心就会愈发充足。

      像一个泥瓦匠那样带着“工具箱”,一路收藏和加工喜欢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今,忙碌的人们都应为心灵构筑一处歇脚之地,在时间的缝隙里,打开书本,隔绝车水马龙、滚滚烟尘,去回应遥远的呐喊,去倾听心灵的低语。

      (作者单位:中央宣传部文明实践局)

      (责任编辑:王碧薇)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