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杂志
    “潮”起潮州,“活”化古城
    发表时间:2024-04-02 来源:2024年第4期《党建》杂志

    李育蒙 陈贤武 王隽杰

     

      品一品工夫茶、尝一尝潮州菜、看一看潮剧、逛一逛牌坊街……穿行在潮州古城,上千年的文化传承积淀,让每一个走进这座城市的人,无不感叹她的深厚与醇香。

      在广东有句俗谚,上半句说的是“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这里的“潮”指的就是潮州。下半句说的是“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里的“桥”指的就是广济桥。千百年来,广济桥见证了潮州的古貌新颜,是无数潮州人心中的“潮文化”地标。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古城考察时曾沿桥步行,察看桥亭、浮桥,眺望韩江两岸风貌。他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总书记叮嘱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追根溯源:读懂古城

      要读懂古城,就要追根溯源。潮州人的“古”源在哪里?或许能从韩文公祠这样的古迹中找到答案。

      跨越千年,潮州文化根深叶茂。公元819年,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在这里,韩愈驱鳄兴学,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潮汕大地上,并首开重文之风,成为潮州文化形成的重要开端。韩愈在潮州任上虽然只有8个月左右的时间,却竭力传道起文、造福农桑,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和感激,遂将韩愈曾登临的笔架山改称韩山,将他曾投文祭鳄的恶江改名韩江,还有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等,乃至于“一片江山尽姓韩”。

      韩愈开创的重文之风,施行的善政,在宋代继续得到传承和弘扬。当地官员通过办好府县儒学,发展书院和社学、义塾,使潮州“庠序大兴,教养日盛”。广济桥就始建于南宋年间,宋代也是潮州文化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今的古城,以牌坊街为文化地标,仍保持着宋代时的街区格局。

      到了明清时期,古城内遗留下来木雕、彩绘、建筑构件,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潮州文化不仅发展出包括工艺、曲艺等在内的诸多文化品类,更在对外交流中涵养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如今漫步在古城内,唐朝开元寺、宋代许驸马府、明代城墙门楼和旧府衙、清代旧民居……一眼看尽煌煌文脉,文化传承深入肌理。潮州百姓尊师重教、崇文循礼,崇韩之风千年不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读懂古城,就要读懂它的重文之风,读懂它的教养日盛。从儒雅学风出发,古城守护着传承千年的爱民、护民、为民之心。

      

    精雕细琢:精绣古城

      放眼世界,每一座古城,都可以找到岁月赋予的独特韵味。“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独特风貌,逾越近千年后,得以重现,也成为潮州市保护广济桥等潮州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永庆坊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市听取广济桥修复保护情况介绍后强调,广济桥历史上几经重建和修缮,凝聚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匠心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

      从1986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潮州市就一直延续着严格的文化保护规划主调和底线,加强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潮州市更是用情用力,精雕细琢,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潮州古城保护修复开发进入新阶段。

      潮州古城是一个“活态”标本,首先是生活社区,其次才是旅游区。古城的保护和开发,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像广济桥这样的千年古桥,大量的水下构件、木质构件极大地增加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越是艰难越向前。在广济桥修复工程中,潮州市采用“缀绣”“垫绣”“拼绣”“贴绣”等“绣花针法”,对亭屋和楼阁进行全面勘查、纠偏加固。修复完工的广济桥,再现其梁舟结合、重瓴联阁的华丽风姿,并作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对游客开放。

      如今的广济桥,在灯光的雕饰刻画下,宁静古朴与明艳动人交相辉映。穿梭在桥上,一阁一亭皆有意趣。白天有非遗展室,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的鲜活“桥市”文化;夜晚有流光溢彩的灯光秀,展现出千年古桥的无限生机。

      用绣花功夫以“绣花针法”修复文物,牌坊街、名人故居、特色民宅……一处处修旧如旧的工程持续开展,一个个保护开发的方案不断实施。潮州市充分发动老匠人、老艺人参与其中,让古城重焕芳华。

      李厝祠的修缮,就离不开老匠人的“精绣”之功。“我们要把整个屋脊悬挂在空中两个半月,不能下沉一分一毫。”文物修复老工匠卢坤城说。修缮后的李厝祠,精雕细刻的细节,尽显潮州民间工艺之精湛,最大程度保存了现有建筑遗存的历史面貌。

      此外,潮州市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把精细、精致的“潮味”元素融入古城“微更新”工程中。历史建筑、文化展馆、民居商铺都融合在街区里,古色古香,别有韵味,真正做到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沉浸其中,能处处在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城市温度。

      

    守正创新:点亮古城

      2023年4月7日下午,一场举世瞩目的非正式会晤在广州松园举行。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茶叙中,潮州工夫茶、潮瓷、潮绣、手拉壶等潮州元素惊艳亮相,展现出千年潮州文化所蕴含的岭南气质、中国气派。

      在潮州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随着潮州人“走出去”,潮州文化也涵养出了中华文明所共有的开放包容的品格。潮州市不断深化“潮文化海外交流中心”建设,举办“潮州文化海外行”展览活动,展示潮绣、木雕、陶瓷、工夫茶、潮州菜等潮州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也爱喝工夫茶,可惜没有那么‘闲工夫’啊!”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市考察期间,在牌坊街同当地群众交流时风趣的话语引来阵阵欢笑声。

      “坐,食茶。”这是游览潮州古城最入耳的一句话,也是潮州人一贯以来的口头禅。到潮州,品一品工夫茶是“必修课”。“工夫”是潮州人的生活辩证法。极尽考究的工夫茶技艺,对于古城居民来说,是最寻常的生活内容、最诚挚的礼仪之道,也是古城浓浓的烟火气的呈现。

      千年文脉如何更“潮”,历史和当代如何相得益彰?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在潮州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彰显城市特色,增强文化旅游内涵,让人们受到更多教育。

      谨遵教诲,笃行不怠。在守正中赓续历史文脉,在创新中谱写当代华章。潮州古城终于找到了焕发新生机新活力的路子。

      亮点纷呈的文化活动,热闹非凡的文创集市,被改造成茶馆、客栈、非遗展馆的厝老屋,融入“潮文化”的广济楼、镇海楼,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点亮着古城,不仅让潮州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更让千年古城 “潮起来”“靓起来”,展现出古城文旅业态的丰富多彩,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

      2023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广东篇》选择在潮州拍摄,潮州非遗惊艳亮相,潮州文化令人惊叹;2024年1月,“非遗弄潮:跨界与创新”展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举办,新一代潮州非遗传承人的创新作品集中亮相,展现潮州非遗与时俱进的时尚面貌……

      历经千年时光,古城非遗正青春。夜幕降临,从韩文公祠眺望广济桥,人群熙攘,流光溢彩的灯光秀展现出千年古桥充满生机活力的年轻一面。在文化传承中让古城焕发生机,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新局面。在潮州这座“活着的古城”内,对文物保护、文化创新、文旅发展的探索永不停歇。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力十足的古城,正不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中华文明的精彩纷呈。

      在每一个朝代,广济桥都像一件未完工的作品,你一砖我一瓦地加以改造。直至明朝,潮州知府再次对其进行大修,并将其取名为广济桥,意为“广济百粤之民”,饱含着对这座桥的殷切期盼。但真正实现这个夙愿、让群众安居乐业的是中国共产党。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行走于潮州寻常巷陌间,处处能感受到潮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发展势头。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和潮州一样的中华大地上,更多的中华儿女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坚持活化历史文化遗存与延续城市文脉并重,在推动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中更好担负起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使命,在赓续历史文脉中谱写时代新章,不断向世界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单位:南方杂志社;潮州市图书馆;羊城晚报社)

      (责任编辑:赵明月)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