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杂志数据库
    理论微宣讲·宣讲稿 “撮罗子”的新生
    发表时间:2024-02-20 来源:2024年第2期《党建》杂志

    “撮罗子”的新生

    秦晓茹

     

      斜仁柱,又称“撮罗子”,是鄂伦春等民族的传统住房:几根木杆顶部交叉,支成圆锥形屋架,再覆以桦树皮、兽皮等防风保暖;好拆好建,适应游猎生活,猎物在哪里,“撮罗子”就搭到哪里。

      人生前20多年,吴奶奶就是在“撮罗子”里度过的。她会经常跟孙辈们讲起“撮罗子”,讲她年轻时在大兴安岭深处过着游猎生活,住在用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里,晚上睡觉时可以直接望到天上闪烁的繁星……

      老人的回忆总是充满了云淡风轻的浪漫,但浪漫背后是简陋和辛酸。住在“撮罗子”里,铺上几层稻草就是床,盖的也是草编的被子,锅碗瓢盆要用兽皮到山下交换;最难熬的是冬天,冰天雪地里,食物少,饮水要到河里去取冰块,裹上狍皮褥、狍皮被睡觉,半夜照样被冻醒……

      这一情况的改变要从1951年10月31日说起,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为了让各族人民群众一道迈向更美好的新生活,党中央向鄂伦春族发出下山的号召,同时为他们建造新居。鄂伦春族同胞下山定居,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1958年,乡政府为吴奶奶和族人们建起土坯房,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成为历史。用吴奶奶自己的话说,“住进土坯房,自己一家人一下子从原始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与四处漏风的“撮罗子”不同,让吴奶奶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厚实的土坯房里烧木头柈子,火光直暖到人心里;在家门口的圆井里,木桶一拉,清水粼粼。

      1981年,春风再次吹拂鄂伦春。在乡里支持下,吴奶奶和族人们年年抹泥、越抹越厚的土坯房升级为砖瓦平房。火炉火墙装进屋里,手压水井就在院里。

      30年后,让年过古稀的吴奶奶没想到的是,这种让她已经很知足的住房条件,还在继续改善。2011年,鄂伦春自治旗的游牧民定居工程为鄂伦春人盖起了楼房,吴奶奶又分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两居室,暖气、自来水一应俱全。

      进入新时代,吴奶奶的日子更是越过越舒心。楼房所在的新村,修起了蓝顶黄墙的气派小洋房,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俨然世外桃源。子女儿孙逢年过节,齐聚一堂,心里始终是暖洋洋的。

      从“撮罗子”到土坯房、砖瓦房,再到现如今的楼房,4种房子,4种生活。几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靠党的民族政策、脱贫攻坚政策等的带动,鄂伦春自治旗及这里的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正引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吴奶奶家的房子逐步升级,正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缩影。

      “兴安岭上彩云飘,呼玛河水泛波涛。鄂伦春走进新时代,高举金杯唱歌谣……”这首《鄂伦春走进新时代》唱出了吴奶奶感念党恩、坚定跟党走的真实心声,也奏响了鄂伦春人守护民族团结、奋进新征程的新旋律!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王孟秋)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