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杂志数据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从安化县沙田溪村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发表时间:2024-05-06 来源:2024年第5期《党建》杂志

    湖南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位于湘中地区丘陵地带,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茶叶种植等为生。沙田溪村是湖南农村的生动缩影,也是湖南省委宣传部联点帮扶对象。为深入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路径,湖南省委宣传部组成专题调研组开展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通过蹲点调研、深入研究,愈发感到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重要论断富有远见、鞭辟入里;愈发感到振兴乡村文化,才能让乡村发展有魂,让乡村振兴有根;愈发感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最基础的是增强文化自觉

      走在村子的田间巷陌,一派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沙田溪村有耕地1187亩、人均0.6亩,村民567户、1973人,2023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2.5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元。“现在,大家口袋里都有钱了,想让生活更加有味。”村支书黄勇华告诉我们。

      近年来,沙田溪村扎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基层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屋场会、“村村响”、微信群、宣传公示栏等载体,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扎乡村基层。润物无声、凝聚民心,通过通俗易懂、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理论宣讲,亲身经历脱贫历程、亲眼见证山乡变迁的乡亲们心更齐了、信心更足了、信念更坚定了。

      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湖南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从营造村内公共文化空间着手,带领村民筹划修建了颇具地方特色的“风雨廊桥”,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宽敞、便捷的公共空间,许多村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崇学尚文,成为沙田溪村村民的普遍认同。村里人有了钱,不是用来盖房子、摆阔场,而是集中全力供子女读书,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见识的下一代。一位为供养两个孩子读书而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说:“我的两个孩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现在村里成立了教育公益基金,鼓励孩子们考大学、考研究生,我也希望家里还能出个研究生。”

      我们深刻认识到,淳厚质朴的乡土社会滋养涵育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发展,这是乡村文化振兴最深厚的土壤、最坚实的基础。只有顺势而为,把蕴藏在农村大地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出来,把根植在农民心中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激发出来,不断激发农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久久为功,才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人们在更富活力、更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发展中“有感”“有味”“有乐”“有得”。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最紧要的是大力培育文明乡风

      走进沙田溪村,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个个农家庭院舒适惬意,溪水清澈见底,绿植连线成片,水墨涂鸦墙面赏心悦目。与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相呼应的,是民风淳朴的人文环境。村子里一位76岁的老教师感慨:“现在村子里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

      近年来,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等村民组织,倡导婚事丧事新办简办,谁家有事,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主动上门帮助和引导。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高价彩礼”现象,村民普遍反映当地“不明显”或“没有”。一切从简、不铺张浪费,村民们普遍感到村子里的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了。民风要正,要在村规。在村里的宣传栏中,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顺口溜等内容整齐张贴。近年来,村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每家每户发放小册子,逢人逢会宣传宣讲。“规”整好风气,“约”出新时尚,这些“大白话”的村规民约简洁实用,让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文明行为蔚然成风。沙田溪村向来就有“好人之风”。村里大力宣传守护瘫痪妻子八年的黄开元、耄耋党员黄秋才等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积极开展“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建立道德积分银行,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文明虽看不见,却是一个乡村的财富和底色;乡风虽摸不着,却能让人心齐、干劲足。我们深刻认识到,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一个个看似细小但却具体的载体抓手,构成的是乡风文明的“大课题”,解决的是农民群众的“心头愁”。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为乡村凝魂聚气、赋能聚力的关键。只有持续聚焦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引导作用,积极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久久为功培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才能让乡村社会更加和睦,让乡村振兴更有灵魂。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最直接的是壮大乡村文化产业

      文化一旦融入乡村产业,就会赋予乡村经济以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动能。沙田溪村拥有黄自元书法、竹制品加工工艺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产业的发展优势,大有文章可做。

      近年来,湖南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充分利用沙田溪村的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推动资源转化,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围绕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与省动漫游戏协会合作,将传统书法文化和现代动漫游戏相结合,共同开发设计黄自元书法元素相关的文创产品、研学线路、农耕体验等多元文化产品。利用竹制品加工历史悠久、竹林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入竹制品加工企业,将创意设计和制作工艺结合,全面提升竹制品加工质量、创新竹制品加工形式、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让竹制品加工焕发出全新光彩。村里积极拓展网络销售平台,借助“芒果振兴云超市”“湘农荟”等平台,开展“遇见安化 云购好货”等直播带货活动,沙田溪村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沙田溪村的实践表明,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不仅要从文化的角度发展产业,还要以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要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让乡村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乡村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让村民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增强文化获得感。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最关键的是建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没有乡村文化人才,难有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沙田溪村高度重视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成立了军鼓队、合唱队、广场舞队、理论宣讲队等多支乡村文化队伍,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村里的几支文化队伍有成绩、有亮点,但也有短板、有困难。村里壮劳力大都在外地打工,年轻人比较少。人口老龄化、人员外流严重、高素质人才缺失是乡村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受照顾家庭等各方面原因影响,很多加入文艺队伍的村民表示很难有固定时间、经常性地参加村里组织的文化活动。此外,文化服务供需错位、文化服务吸引力不强,难以吸引更多村民参与文化活动,是无法形成“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建强乡村文化队伍”良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出路在哪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好、建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要坚持培养和引进两手抓。一方面,要从群众需求着眼,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习惯与规律,从实际出发创新乡村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为群众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全面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热情,全面盘活乡村存量人力资源,从而在“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转变中增强乡村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聚人育才,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引擎,不断扩大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来源,既种好“梧桐树”引进人才,又搭好舞台留住人才,让学历高、视野广的青年创业人才选择乡村、留在乡村,让那些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农创客”、有文化技能的“土专家”、懂文化善经营的“新农人”,在坚定扎根农村、立志乡村振兴中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让人才红利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释放更大能量。

      (责任编辑:赵瑞熙)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