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杂志数据库
    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实践
    发表时间:2024-05-06 来源:2024年第5期《党建》杂志

    张振丰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是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重要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二是明确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重点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能。三是阐释了推动突破性发展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重要方法论,要求“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必将指引我们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新路子。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希望温州“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浙江省委赋予温州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温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践行“八八战略”,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大幅提升,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城市30强,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730.6亿元、增长6.9%,常住人口达到976.1万人,正加快迈向万亿级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双万”城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温州“续写创新史”关键要坚定不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浙江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全面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篇章。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路径是激发科技创新强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近年来,温州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连续3年“新年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主题,构建起以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大孵化器集群为内核的“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格局,近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3%,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我们将增强历史主动,深入落实创新首位战略,加快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建强多层次的科创平台。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能级,用好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发挥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11所高校创新策源地作用,放大浙江大学、国科温州研究院等68个高能级科创平台效应,推动科技攻关项目倾向新质生产力,全面构建以各级实验室为龙头、以院校研发机构为骨干、以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大抓全链条的科创孵化。实施大孵化器集群战略,构建“物理空间+主导产业+专业运营+科创基金+服务配套”体系,形成孵化、中试、产业化全链条,以孵化空间孕育新质生产力。培育活力型的“科创森林”。实施全国首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培育库,培育壮大“链主”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打造专精特新之城。营造“雨林式”的科创生态。推进千亿市县产业基金和温州民营投资基金,推广技术产权证券化、“科创指数”融资模式,用好“科技副总”等做法,推动科研无忧、创业无忧、生活无忧,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是抢占现代产业新赛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温州拥有“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等44个全国性生产基地,近年来创新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两手抓”,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温州湾新区等“2+12”产业集聚区增势赋能,“5+5+N”现代产业加快发展,夺取“浙江制造天工鼎”。迈上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新质生产力的链群变革,建设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速新兴产业“向新进军”。大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快构建新能源“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以“一港五谷”为牵引催生新质生产力,中国(温州)数安港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数据强港、全国一流数据交易中心和中国数字经济新高地,中国眼谷打造全球眼健康“硅谷”,国际云软件谷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云软件高地,中国基因药谷建设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生物药谷,新光谷做强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智能谷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加速传统产业“向高攀登”。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培育工业设计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数实耦合共生的产业生态。特别是推动电气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整车配套能力,促进泵阀产业向能源关键装备产业转型,推进鞋服产业“时尚+品牌+科技”升级,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加速未来产业“向前布局”。对照浙江省“9+6”未来产业体系,提前布局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发展5G滤波器等硅晶圆制造工艺,创新高效储能等前沿技术,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释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聚变效应,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增强改革开放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近年来,温州坚定扛起改革“探路者”的使命担当,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营商环境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走出了一条内源驱动、内外联动的发展路子。迈上新征程,我们将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供给,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实施“强城行动”提升承载力。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强城行动”,构建全市域“一主一副两城多点”、中心城区“一核三辅”格局,重点推进瓯江新城、园博园等“五城三园”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依托东部科技城、科教智城等重点板块,把布局做优、把功能做强、把品质做美,更好推动人才人口集聚、高端要素汇聚、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力。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实施打造最优营商环境“1+3”政策意见,完善政企直通车等“六位一体”为企服务体系,以“温暖营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深入开展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改革试点,系统实施“数据得地”“数据得贷”,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流向新质生产力。促进内外融通提升推动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深化与上海等地汽车产业整零对接、金融资源外溢承接、“科创飞地”等方面深层次合作。建强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高水平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5321”高铁时空圈,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近洋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放大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世界温州人大会等效应,推动“天下温州人”与“温州天下人”携手共进。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制胜密码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浙江省委要求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近年来,温州持续推动“百万人才聚温州”,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26位。我们将树牢“大人才观”理念,加快建设瓯越英才“三支队伍”,点燃创业激情、创新活力、创富梦想,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激励干部担当引领发展。高质量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数字经济、招商引智等方面本领,让广大干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两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打好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暖心咨询等组合拳,以干部“一马当先”引领全社会“万马奔腾”。鼓励创新创业推动发展。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大力实施“瓯越英才计划”,特别是深化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等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打造青年文化、青年消费等十大场景,打响“来温州·创未来”品牌,让温州成为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地。大力弘扬“四千精神”,深入实施温商再出发“雄鹰”行动,落细“青蓝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让更多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企业家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技能创富共促发展。深化技能型社会、职业友好型城市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等十项攻坚行动,探索“问企识才”人才评价机制,壮大“瓯越工匠”、“农创客”队伍,以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冯静)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