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纪念
    云南普渡河铁索桥:79名红军战士在此长眠
    发表时间:2022-04-27 来源:昆明日报

      “小屋长留领袖迹,大风永奏凯旋歌。”这是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华镇毛主席长征路居旧址堂屋前挂着的对联。阳光透过苍翠的松柏洒满这座两层三开间的农家小院,当年毛主席使用过的桌子、马灯、木床原样摆放。 

      在小院二楼的历史陈列馆,1935年中央红军和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禄劝的故事被一一还原。就在离界牌村不远的普渡河铁索桥战役遗址,牺牲的79名红军战士在此长眠。

      

      回望英雄史诗 铭记先辈不屈抗争 

      穿行在川滇边界深山峡谷间的金沙江,江面宽阔、水急浪大。1935年5月,中央红军自寻甸进入禄劝,在敌军压境的形势下,决定渡过金沙江。由于江边的敌人已经控制了渡口、毁船封江,5月1日,中央红军军委纵队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翻山越岭、日夜兼程90公里。5月2日子夜,刘伯承率领的渡江先遣队率先抵达皎平渡口,在渡口南岸缴获两条木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渡江先遣队来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5月3日凌晨,渡江先遣队在北岸夺得3条木船,在上游鲁车渡又找到2条木船。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随后,红军在船工张朝寿等人的帮助下找来附近的船工,排除1条不适宜运输的小渔船,37名船工用6艘木船,歇人不歇船,日夜摆渡帮助红军渡江。

      金沙江两岸燃起的熊熊火把照亮了渡江的夜航路,“金沙自古不夜渡”的规矩就此打破。历时7天7夜,3万多名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如今,乌东德水电站蓄水淹没了渡口一些旧址遗迹,但那段可歌可泣的渡江历史将被永远铭记。

      来到翠华镇普渡河,当年的铁索桥仍横跨河面,桥旁的浮雕记录着当时激战的场景,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峥嵘岁月。1936年4月,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萧克的率领下,从寻甸鸡街进入头哨村,在普渡河铁索桥与设防阻击的国民党滇军发生了激战。面对不停扫射的机枪、天上落下来的炮弹,红军战士们攀爬铁索、强行渡河,79名红军战士在此次战斗中壮烈牺牲,长眠于普渡河畔。

      作为红军长征战斗的遗址,禄劝县政府在铁索桥上游不远处建立红军烈士纪念碑,修建红军烈士墓,供人们瞻仰缅怀。

     

      播下革命火种 燃起革命斗争烽火 

      红军长征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两次经过禄劝,行经14个乡镇、65个村委会、311个自然村,住过84个村寨,历时12天。

      红军在禄劝打击镇压贪官污吏,没收地主财物救济贫苦百姓;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号召人们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公平买卖,损坏东西赔偿,借东西归还,让广大贫苦人民更加信任、爱戴和拥护红军。在红军言行的感召下,大多数跑到山林里躲藏的百姓返回自己的家园,为红军带路、搬运物资、煮饭送水、挖战壕,还有一些年轻人毅然加入红军队伍,征战南北、血洒疆场。

      20世纪70年代,禄劝县委组织力量开始征集红军长征资料,至2003年共征集到红军文物44件、歌曲17首、民谣5首、壁画2幅、标语8条、故事30个;查明红军牺牲遗址37处,红军在禄劝县境内牺牲人数为157人,共有41名禄劝儿女参加了红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长征播撒下的革命火种,在禄劝这块大地上不断燃起熊熊的革命斗争烽火。长征故事也一直为人们所传颂,红军的英勇事迹和光辉形象,深深地铭刻在各族人民群众的心里,鼓舞和鞭策禄劝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传承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以苦难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8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长征精神始终光芒闪耀、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照亮了新时代的新征程。

      提升改造基础设施、扎实“落户”乡村产业、完善社会保障……禄劝各族干部群众弘扬长征精神,勠力同心、艰苦奋斗。2019年底,禄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954户91296人全部脱贫,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正在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传承和发扬好对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作者:陈思伊 史料由中共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提供)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