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纪念
    北关桥:九百余年古桥畔 英烈精神照后人
    发表时间:2022-05-20 来源:新乡网

      2022年4月22日,在河南省新乡市拥有911年历史的北关桥遗址前,革命烈士凌光䘵的后人凌勇说:“我要教育孩子,继承英烈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宋代以前,新乡段的卫河上无桥。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新乡县尹邵博自出银两,在卫河上架起一座石拱桥。史载该桥五孔,当年十月初八完工。百姓感念邵博,取名“邵公桥”。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古桥得以重修,原有的五孔增为七孔,更名为民乐桥。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从该桥到北关街,均用红石铺就。因街的路面与桥路面颜色一致,所以后人称之为北关桥。

      九百余年的古桥,屹立在卫河之上,见证了新乡英烈为了革命理想,前仆后继,献出宝贵的生命。

      傅德明,生于1905年,新乡市块村营人。1922年他在求学时,接触到先进思想,1925年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他以教书为掩护,回乡从事地下活动。同年他赴北平,继续坚持斗争。1931年2月10日返回新乡,次日凌晨他在北关桥附近的桥北小学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傅德明坚贞不屈,1931年5月4日,在开封西门外被敌人杀害。

      1949年3月,838“岁”的北关桥,亲眼见证了一位英雄的牺牲。凌光禄,新乡马小营村人,生于1929年。1947年他走出富裕家庭,毅然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后,任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联络处秘书。1948年,凌光禄受命潜入新乡,以国民党陆军郑州指挥部豫北独立第二大队副官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策反活动。同年8月,他将部分武器运至解放区。11月,敌人似有察觉,拟将驻防城东的第二大队向西调防。凌光䘵急赴解放区汇报,返回时与已行至(北)平汉(口)铁路的部队相遇。这时,他根据上级的指示,当场促成该部起义。随后又打进敌人内部,继续开展策反。1949年2月,凌光禄被叛徒出卖后被捕。面对刑讯逼供,凌光䘵严守机密。3月1日夜,敌人将他押上北关桥。临刑前,凌光䘵高呼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凌光禄的遗体被沉入滔滔卫河。烈士牺牲两个月后,5月5日,新乡宣告解放。

      新乡解放后,有关部门曾派人前往马小营村调查。由于种种原因,凌光䘵的身份未得到确认。后经有关部门努力,1974年2月,凌光䘵的母亲路田枝,领到了原内务部颁发的《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1983年2月领到了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1952年,新乡市政部门对北关桥进行重修。重修后的北关桥长52.7米,宽7米,更名为大众桥。途经该桥向北,不远处是烈士陵园。该园1951年筹建,1953年竣工,1996年12月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西侧的南北路,得名陵园路。1975年,该路向南打通后更名为劳动路。1977年,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凌空飞架卫河,60米长,20米宽,取名劳动桥。劳动桥通车后,东边不远处的北关桥,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已系危桥。1984年,该桥中孔被拆,随后桥面被拆。至今,6座桥礅尚存。(韩世平 韩爽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