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振兴人物
    “我们是乡村新后生” ——记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镇茶棚村帮扶干部杨美娟、张静文
    发表时间:2023-10-2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90后”“美女”“学霸”层层标签下,两位天津青年女驻村干部却更中意“乡村新后生”的叫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向乡村振兴重点村持续选派优秀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镇茶棚村,有这样两位年轻的“90后”书记——杨美娟和张静文。她们带着名校毕业生的光环与压力,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带队导师的支持与指导下,用双脚丈量民情,绘出“驻村地图”;用真心化解民忧,积极协调扶持单位及社会各界资源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用实干推送振兴,参加展销会、引入公益资金、传承传统文化。从名校大学生到村民“贴心人”,杨美娟和张静文在宝坻这片热土上,挥洒着汗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无悔青春。

      

     

      “美丽的大脚”要用来丈量民情 

      “两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来村能干点什么?”刚到村里,这是杨美娟和张静文听到最多的,也是两人想得最多的问题。

      杨美娟和张静文都是中共党员,一个28岁一个26岁,一个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选调生,一个是复旦大学法律硕士、选调生。2021年8月,走出校门的二人成为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驻宝坻区牛家牌镇后普贤坨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同时也担任大口屯镇茶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副书记。

      驻村伊始,面对着全然陌生的村庄,为了尽快熟悉村内道路与村民情况,杨美娟和张静文在笔记本上一一记下胡同里巷、菜地坑塘以及每户家庭的位置,并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对困难群众、共产党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众做好标注,一笔一笔绘出了“驻村地图”。

      为了摸清村内情况、了解群众需求,她俩带着村情民意调查表对300余户家庭进行了逐一走访,了解了影响村庄发展的“人”“地”“钱”难题,为扶持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村情民意基础。

      绩学之士却是乡村“后生”,为解决村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想了很多“土办法”。杨美娟和张静文奔走于各单位之间,积极协调扶持单位及社会各界资源,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为两村捐赠路灯杆30棵、分类垃圾桶200个、各类树苗74棵。

      与此同时,她们强化特殊群体扶持,为两村老幼妇女组织健康义诊、为“双残”家庭子女代表发放助学金、为中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53套,走访慰问12名困难群众,发挥所长为村里的孩子开设寒暑假补习班。她们用“美丽的大脚”跑出“成果”,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民之所忧”,实现好“民之所盼”。

     

      “撸起袖子”用实干推动产业振兴 

      为推动村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杨美娟和张静文对照“五增五提升”34项考核指标实行挂图作战,实时更新掌握村庄短板弱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村里的“土特产”如何出村进城?两个学霸又选了最“笨”的办法,坚持在40余度高温的大棚里干农活“选品”,自己带着“土特产”上展。她俩带着村里的稻米、手工布艺、芽苗菜参加展销会7次合计72天,是得村农品在天津市区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二人还发挥自身高素质高学历优势,积极为村里引入公益资金10万元,打造“博学堂”“峨眉书院”(了凡文化宣讲基地)及村史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村庄记忆与乡愁。

      在她们不懈努力下,后普贤坨村和茶棚村在村庄评星定级中分别晋级为“五星村”和“四星村”,工作队被评为天津市民族团结示范岗,杨美娟和张静文也真正感受到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丰收喜悦。

      转眼间,这两位“90后”驻村书记已在广袤基层大地上耕耘了700多个日夜。从“象牙塔”到“基层路”,从“大学课堂”到“田间地头”,在这途中,她们有过憧憬与期待,也有过迷茫与彷徨,沉淀过后剩下的是至深情怀与不变的初心。

      “回首过往,我们在宝坻这片热土上,挥洒了青春与汗水,接受了风雨的历练,长出了扎进大地的‘根须’。村中那一张张幸福笑脸,都是我们朴素的‘勋章’。征程再起,我们必将牢记来时之路,永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初心情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无悔青春。”杨美娟和张静文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网站编辑:张璋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