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高校搭建多维协同“大思政”育人体系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1-08-24 来源:广州日报

    张超 张育广

      

      学思践悟

      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高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精准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需求,深入挖掘红色教育的时代内涵,全面推进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社区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多维协同“大思政”育人体系,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引导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课程育人:推动党史融入课程建设“主渠道”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办好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在改进中不断加强,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牢牢把握课堂主渠道,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以思政课为核心引领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完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体系。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落脚点,把深邃的革命理论、生动的党史人物和具体的党史事件系统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将党史的鲜活故事熔铸于深奥的理论之中,通过讲故事浸润正确党史观与家国情怀;把党史的知识、理论和思想,转化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打破理论与受众、传播与需求的隔阂,在讲好党史故事中上好思政课。聚焦党史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找准党史和专业同频共振的切入点,将党史元素“融盐”式穿插渗透到专业课程中,通过“小视角”阐述“大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来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认识,生动又深刻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的深层激荡中,更加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文化育人:打造党史嵌入校园文化“新阵地”

      文化具有培根铸魂、滋养心灵、涵育德行的作用,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文化育人理念深深嵌入高校思政育人实践。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关联互动、内在统一。只有将文化有机融入、深度渗透到思政教育中去,发挥文化感染人和熏陶人的“柔性”力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化与引导作用。百年党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素材。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着力推动党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形式,设计蕴含党史文化底蕴的文化景观和宣传教育载体,挖掘和利用学校发展历程的红色基因,凝练党史与校史相融合的红色精神,组织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身处其中的青年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其自觉参与党史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党的认识和认同,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社区育人:创建党史渗入社区教育“新平台”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学生社区不断被赋予更多的育人内涵,逐渐从传统物理空间概念拓展成为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建成集学习、生活与成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面对学生社区空间功能拓展的新要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高校应积极探索将党史元素融入学生社区空间的有效做法,以社区空间为依托,搭建浸润式、互动式的校内社区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实现思政工作精准回应学生思想关切、有效引领学生成长的育人目标。融入伟大精神,营造“红色基因”浸润式环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要善于将精神谱系背后生动鲜活的英雄事迹和党史故事融入学生社区环境氛围建设,让学生在生活周围就可以与党史“亲密接触”,切身体会百年党史的红色精神力量。讲好党史故事,打造“价值引领”互动式活动。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与技巧,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让青年人在社区讲好党史故事、让红色故事更有青春味,吸引更多青年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让学生社区空间从“实物层面”走向“精神层面”。

     

      网络育人:探索党史进入网络思政“新手段”

      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网络原住民”来说,网络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和确立,对网络环境中披着虚假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缺乏辨别力,容易受错误信息的误导和侵蚀。对此,高校要在主动抢占网络阵地引导青年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认知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党史学习教育的场域、创新党史故事的年轻化表达,运用丰富的融媒体手段赋能网络内容传播,寻找当代青年和历史中的青年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共情共鸣、联系与互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实践育人:拓展党史汇入社会实践“新载体”

      只有把党史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环节,把“理论说教”转变为“情境感召”,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领会党的理论和政策,更好以党史经验来启迪和指导实践。善用“大思政课”挖掘党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到革命博物馆、党史展览馆、纪念馆等进行实地考察,将严肃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引导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精神洗礼。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西部计划、乡村计划等志愿服务,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层、认识社会、读懂时代,把个人理想同中国梦的伟大梦想结合起来,真正将学习成效转化为爱党爱国、报党报国的本领和能力。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新的征程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张超,系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张育广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研究员)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