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将地域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
    发表时间:2022-06-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赵徐州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发挥大中小各学段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优势,增进思政课的亲和力、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尽相同,将地方特色融入思政课,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课程更“接地气”,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就在身边,实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

     

      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 

      在课程教材一体化贯通中,如何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融入地方特色,是首先需要探索的话题。就吉林省而言,以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等“三地三摇篮”为代表的丰厚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也为讲好吉林故事、传递吉林声音,推动具有吉林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效内容供给。

      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全程贯穿和有效衔接的关键问题,就要从纵向贯通、横向拓展两个方面入手,有效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动各个学段之间的适度分离和相互衔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瑛表示,就纵向而言,要对每门思政课教材的内容、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在大中小一体化衔接中承担的任务,达到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效果;就横向而言,要在文献资料、教学案例、表述方式等方面突出地方特色,使教学内容更亲切、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鑫认为,一方面,要用学术讲政治,用科学的理论解释道理;另一方面,要开拓视野,用透彻的说理诠释回应现实关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用生动的语言阐释道理,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一条主线贯穿各个阶段 

      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的目标,即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

      在开展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大课程观,通过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攻关协作组,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常态化开展一体化研课备课和教学展示活动,推进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围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石瑛认为,集体备课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也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难度系数,从根本上改变了不同学段教师“各管一片”“不通有无”的现象,实现了共商共建、协同育人的目标。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是农业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使命。农业院校的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知农的理论积淀、爱农的价值取向、扎根农村的情感体验和献身农业的远大志向。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沅表示,讲好农业院校的大思政课,要从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入手,使思政课从抽象的理论走向丰富的实践,从传统的思政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农村调研、座谈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形成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变成现实课堂。

      积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实践基地、拓展育人空间,将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体验性、适应性、探究性实践学习的教法和学法。这不仅是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径,也是将大思政教育因地制宜落到实处的妙手。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0日

    网站编辑:王 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