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数字思政创新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发表时间:2023-04-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苏大鹏 王倩倩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大会报告,标志着其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性目标。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变革,构建数字思政育人体系,重塑思政教育形态,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过程、丰富教育形式,在资源再生、流程再造、场景再现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资源再生 

      分类投送上下功夫 

      数字化是引领未来的新潮流,越来越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创新、数字资源再生、运行模式变革的驱动力。数字思政创新首先要聚焦数字资源开发,强化资源的分类管理,力求资源的精准投送,通过数字思政资源的高质量再生,赋能思政教育转型发展。

      提高数字思政资源的再生水平。数字思政资源的再生不是现有资源的数字化复制,而是一种根本性变革和全方位重塑。把思政教学从线下搬到线上,把心理咨询从咨询室搬到网络聊天室,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再生。我们要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思政资源和育人元素重新建构,拓展数字思政资源的应用场景,在时空转换、互联互通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数字思政资源的高质量再生。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资源平台,汇聚了全国上下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形成了面向全社会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于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破解思政教育资源区位差异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优化数字思政资源的分类体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们对数字资源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些标准化、规模化的数字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个性化诉求,数字中国建设需要更多分类清晰、时空灵活、服务智能的数字资源来支撑。当前,我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应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现有的庞大数字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对丰富的应用场景进行精细化分析,进而建立起架构清晰、检索便捷的数字资源分类体系。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高校积极构建数字思政资源分类汇总体系,通过对全国数字资源的二次筛选,对区内优秀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逐步充实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思政资源库。例如,通过对孔繁森和卓嘎、央宗姐妹等先进人物事迹的数字化改造,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坚决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大团结的生动故事,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资源库。

      关注数字思政资源的精准投送。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域共享实质上也是资源的异地再生,这种异地再生要精准回应当地用户的现实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类化推送、分众化传播。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经过7次迭代升级,形成了“三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的架构。利用“慕课西部行”专栏,平台与西部地区开展混合式教学261万门次,参与学生达3.3亿人次。“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将海量教育资源进行二次筛选,结合西藏教育的特点,建立了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教育服务平台,有效助力自治区内和区外数字教育资源的精准化检索和智能化推送,极大推动了区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外溢和共享,形成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新生态。

     

      在流程再造 

      素质养成上下功夫 

      数字思政创新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借助信息技术对育人流程进行数字化再造。数字技术与育人过程的深度融合,具有催生教育新业态、推动管理方式变革的巨大潜力。我们不要把数字技术简单地视为狭义的数字化工具,而要高度关注教师的数字素养,不断检视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价值意蕴,将数字思政创新视为推动思政教育变革的新动力。

      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流程再造的关键。教师既是数字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也是数字教育的创造者和实施者,是数字教育流程再造的主体,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高校要加强对教师数字化意识、数字化知识、数字化应用、数字化伦理等素养的培养,鼓励教师运用数字技能对传统教学流程进行数字化再造,鼓励管理人员借力人工智能对传统管理流程进行智能化再造,合理融入数字技术、优化数字思政育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转型成为具备良好数字素养和应用技能的新型教师。

      先进理念的引导是流程再造的核心。教育数字化是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过程。管理者在不改变既有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应用数字技术对管理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在不弱化原有管理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管理流程的虚实结合和教育要素的有效嵌入,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结构动力。2019年以来,教育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社区逐步探索形成一站式集成、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综合管理模式。“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建设为突破口,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共同价值观念为纽带,务求建立“一站式”管理育人共同体。“一站式”管理平台并不是“千校一面”的管理平台,而是在共同管理理念指引下的“千校千面”的管理平台。管理平台的后台技术支持可以是一致的,但育人流程的设计和育人元素的嵌入要各具特色、务求实效。各高校要结合自身思政教育传统和思政资源禀赋,对社区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再造,在信息的集约化处理、规范化反馈方面保持特色,进而形成高效便捷、精准温暖的“一站式”管理平台。

      数字技术的支撑是流程再造的基础。数字技术使思政教育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多维交流,形成了跨学校、跨区域、跨国际的育人格局,这都需要依托于我国数字化设施的全面换挡升级。数字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9%的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兆以上,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努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要积极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以用为主、以用促建、用建结合,发挥其枢纽作用。要全力推进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多功能、一体化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平台,提高数据资源的梳理筛选能力,精准分析自身的实际需求,密切配合开展思政教育流程的优化和再造,通过集团作战、协同作战形成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合力。

     

      在场景再现 

      自由转换上下功夫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数字化场景再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多样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限制,虚拟仿真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场景的空间限制,教育教学活动在数字空间中无限延伸,育人元素的多维嵌入让思政教育效果显著提高,教育场景的再现让思政教育实现了跨时空的自由转换。

      育人元素的深度嵌入是数字思政场景再现的要义。教育数字化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场景再现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初心是育人。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元素已经全面进入教育教学核心区域,而育人元素的嵌入却显得明显滞后。如果处理不好育人元素和技术元素的关系,必将冲击整个教育生态和教育秩序。数字思政要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在数字思政场景再现过程中,要高度关注育人元素的有效嵌入,体现人文价值、蕴含人文关怀。西藏自治区高校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资源的同时,保持着现场教学的优良传统,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组织各族师生共同学理论、谋发展、做调研、走边疆。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和传统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新生态,激活现场教学的育人元素,实现虚拟空间的场景再现,对优秀的实践育人案例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最鲜活、最感人的思政教育素材。

      场景教学的自由转换是数字思政创新发展的关键。在应用虚拟场景进行教育教学时,还要处理好实践教学和场景教学的关系,以不替代作为底线。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虚拟场景再现给学生们带来沉浸式体验,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在虚拟场景中,而是在言传身教的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亲自活动、亲自体验增加知识、增加智慧,进而弥补虚拟场景教学的现实缺憾。同时,要着眼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和自由转换,建构时空转化自由、地域覆盖辽阔、育人要素齐全的数字思政赋能体系。

      (作者苏大鹏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西藏农牧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援藏];王倩倩系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辅导员)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