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职称单列”激发思政课教师内生动力
    发表时间:2024-02-2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张劲松(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参照辅导员队伍实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对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职称单列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思政课是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思政课教师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引路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职称单列对于保障思政课核心课程地位,促进思政课教师更好履行责任使命具有积极作用。

      职称单列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本质要求。当前,不少高校职称评审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以“看得见”的科研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思政课具有大课多、课时长、频次高等特点,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方面花费更多精力,客观上挤压了科研工作时间,科研成果产出往往处于劣势,在传统的职称评价体系下难以获得晋升,影响职业可持续发展。单独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侧重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职称评价体系,是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成长,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本质要求。

      职称单列是激发思政课教师内在驱动力的关键一招。相比薪资待遇,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对职称的追求更为强烈,职称晋升对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较大。长远来看,思政课教师职称单列且评聘难度适中,才能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涵养乐教爱教的育人情怀,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

      目前,各高校对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一些瓶颈亟待破除。

      “换汤不换药”,职称评审尚未真正革除“五唯”痼疾。尽管随着职称评审权下放和职称单列,诸多高校对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做出了差异化规定,但在落地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偏差。目前,多数高校职称评审由绩效主导,其科研业绩导向与思政课教学导向存在冲突,且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难以进行量化评价,因此往往会出现评聘条件设置缺乏针对性、未将教学成效纳入评聘范畴、仍以科研成果作为关键指标等问题,无法真正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

      门槛降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现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为了达到“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的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大了思政课教师引进力度,一些高校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降低了思政课教师准入门槛,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上存在欠缺。另一方面,由于短时间内引入大量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规模扩大与职称、科研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为充分发挥职称单列的“指挥棒”作用,培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做好顶层设计,推动落实思政课教师职称单列。各高校应不断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健全职称分类评价体系。把握好思政课教学特殊性,设置职称评聘条件时侧重教学工作、育人效果、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学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比重。制定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创新评价方法,围绕教学效果建立评价机制。将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标准设置在学生中、课堂上,探索构建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议、督导考评等在内的多维评价机制。出台具体的职称评定细则,将评价内容科学化,最大限度保证公开、公平和公正。设置专门的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指标,确保思政课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高校还应定期分析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成效等,持续对职称晋升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并确保指标不与其他学科交叉,不挪作他用。

      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配置。健全培养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集体备课、高级研修、访学交流等全方位培训体系。日常培养过程应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把好政治关、师德关,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在高层次人才项目、教学比赛、优秀教师等各类项目、奖励荣誉等评选中适度向思政课教师倾斜,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奖励性绩效,强化思政课教师荣誉感、获得感。健全教师队伍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代际传承机制,试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做好“传帮带”,以老带新,推动成长;在青年教师中发掘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予以重点培养,鼓励团队协作和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建设。健全淘汰退出机制,对照师德师风、教学质量要求进行考核,建立负面清单并作为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评价较低的思政课教师暂停参加当年职称评聘,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不合格的教师及时清退、转岗等,倒逼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0日 14版)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