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就业教育应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发表时间:2024-04-0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梁田(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从宏观政策的高度揭示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业教育则是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这种矛盾反映在学生层面,主要体现为就业认知偏差、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理脆弱等问题。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质量,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为破解当前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思想上相融合,塑造大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就业教育侧重于对就业形势、就业准备、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判。而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国家发展大势,完善自我认知。将二者在育人思想上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认清当前就业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冷静分析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合理设置就业预期,把握难得的就业机会。在就业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通过积极宣传对接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将个人成长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我”之中,支持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到最紧缺的领域、环节就业创业,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能力上相融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教育聚焦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而思政教育则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特别是当前“大思政课”建设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思政教育阵地从“教室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将二者在育人能力上相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课”平台提供的有利资源,积极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一方面,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围绕思政课程相关内容,拓宽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认知水平,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创新创业比赛等各类实践活动,提前了解国家和社会需求,增强他们的就业认知度。应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这也是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落脚点。在教师集体培训中,应引导该群体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及时准确地将就业市场新需求、就业形势新变化、就业政策新精神融入高校课堂。

      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心理上相融合,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人是自然、社会和心理活动的统一体,很多思想问题往往与心理因素紧密相连。就业依赖亲朋好友介绍、在挫折中丧失就业信心、求职失败后的焦虑等,都是制约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就业教育注重防范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心态问题,而思政教育本身就有运用心理调适方法解决教育对象思想问题、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功能。将二者在育人心理上相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时,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全天候”功能,在课堂内外积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将科学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方式引入就业教育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减压释压,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就业问题,提升抗压耐挫能力,迎接就业新挑战。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02日 14版)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