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经验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和创新生长点——“实践思政”的多重作用
    发表时间:2024-04-08 来源:北京日报

    杨巧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通过实践去体验、检视和内化理论知识。基于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践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实践思政”中的“实践”,不仅是载体(形式),而且有丰富的内容,强调通过生动的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实践思政”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的诸多环节和实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和创新生长点。

      提升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掌握知识的三重境界:知、好、乐,而最高境界“乐”只有付诸实践方能有真切体会。理论知识是指导实践的灯塔,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体验,人们完成了知者到好者再到乐者的转变,进而能够自主地运用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通过丰富和生动的实践,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应用思想政治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体验、理解和深化理论内容的实际意义,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学生到工厂和企业实地考察,可以直观地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可以将学到的公民责任和社会公德落到实处;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建立起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实践思政”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生动化、实效化的最佳途径。

      增强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人们学习必须伴随着思考,而思考往往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动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这种学以致用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上许多科学发明、技术革新和新理论都是在深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诞生的。正是在这一维度上,“实践思政”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检验和审视既有理论,从而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习惯。例如,一个学生团队在参与开发一款环保材料时,他们不仅要研究产品性能、市场需求,还要考虑产品的环境影响,产品方案优化的过程就是他们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不断增强的过程。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内涵丰富但是抽象,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很难让学生将之内化并付诸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定要落细落小落实,我理解,其实质上就是要求发挥实践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生态保护、扶贫支教、助残敬老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在奉献中深刻理解和感悟到友善互助、公平正义、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生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弘扬者。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践思政”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在现实关系中产生的思想磨砺,很好地塑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在重大公共事件或自然灾害发生时,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尤为重要。他们在实际救援、援助和重建工作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问题、困难,甚至能够对其产生一生的深远影响。中国式抗疫中,广大的青少年既是参与者、奉献者,也是受益者。在此过程中,他们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担当有了全面的认知。“实践思政”让书本中的原理和史料鲜活起来,让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的中国精神实现跨越时空的链接。这种内化于心的过程,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