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阐释
    深入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
    发表时间:2023-11-24 来源:海南日报

    刘志明

     

      关键词:重要内容、主要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性认识的高度概括和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要求上,也体现在他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创新观点上。深入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必须紧扣这一重要思想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这对于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的文化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就是要着眼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尤其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增强系统观念和大局意识,做好着力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工作,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当然也包括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文化发展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也要胸怀天下,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努力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着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成文化强国列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一。《“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具体明确了其目标任务,即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真理光芒,人民在精神上更加主动,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加充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更加深入,中国形象更加可信、可爱、可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更加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我们党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时代,基于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我们党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