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特别策划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
    发表时间:2024-01-18 来源:党建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

    马春秀 胡玉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文化角度来理解基础教育,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教育是立人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强调了教育的基点作用,强调了基点对于国家强盛和生命力的作用,这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教育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提出了基础教育对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为新时代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关键在于对基础的准确把握

      基础教育要为教育强国树立育人起点。育人起点在于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基础教育赋予新时代文化使命。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大厦的“地基”,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其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基础教育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紧紧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学生的精神生活富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基础教育要为教育强国奠定思想基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格局。面对转型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调整,以党和国家的最新理念引导新一代青年形塑正确人生方向与价值准则,从精神层面筑基固本至关重要。基础教育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和强大凝聚力的起始阶段,在社会意识形态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桥梁,有助于国家观念内化于个体意识。

      基础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素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揭示了“好儿童”的价值意蕴和内在本质,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素质。实现这一使命,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基础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家国胸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肩负国民素质提升重任,是建立社会认知与道德品行的关键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身处全球化渗入与国际化竞争的新时代基础教育,也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发展方面跨越,走出特色道路。

      第二,基础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基础教育要帮助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有创新的行动和实践。只有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可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成的暮气,闯出创新发展的新天地。

      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关键在于对基点的精准定位

      基础教育的基点定位之一是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如此看来,新时代基础教育要坚持学校为主体与多方紧密配合的统一,既要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自的教育功能,又要互相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重构基础教育生态,提高基础教育效能,回归育人初心。

      基础教育的基点定位之二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点是事物的中心,是基础中的基础。基础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终身教育和可持续教育的前提。个体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社会转型、变革发展的源动力,新时代的基础教育亟须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中有所作为,如推进教育数字化、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服务等,培养孜孜不倦的终身学习者。

      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充分释放基础教育基点力量的两道“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育公平观,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完整、全面的教育公平图景。基础教育是公共教育产品的最核心内容,必须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基础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将促进公平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大力发展面向所有孩子的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推动优质均衡发展,强化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基点的精准定位。基础教育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关键在于对路径的正确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孩子们要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行动逻辑,需要充分考虑“五育”的现实意蕴与时代价值。“德的养成、智的学成、体的形成、美的化成、劳的干成”是新时代“五育”的目标追求,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健康有力、和谐发展的重要秘籍。

      德育聚焦于个体精神世界的改变和提升,智育指向个体的智慧开发与智识发展,体育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性养成,美育聚焦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立美能力,劳育侧重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德、智、体、美、劳各自的教育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作用共同构成了“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价值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路径选择,需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核心素养是由不同思维、知识、技能综合而形成的集合体,基础教育不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终点,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开端,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核心素养转化和落地的必经之路。换言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亟需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与育人质量高度攸关的问题。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恰能够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理路。

      基础教育要进一步把握“五育”关联,探寻“五育融合”的实践逻辑。“融合”并非简单加法,开创各种融合课程,追求形式上的“融合”,而是应当深入剖析各育的精神力量,从中汲取育人养分,进一步透视各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中的价值,从本质上“融合”,以实现“牵一育而动四育”的效果。

      (作者:马春秀,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密云区政府副区长;胡玉萍,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