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研讨会专辑
    张泽栋: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发表时间:2023-12-27 来源:党建网

    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张泽栋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深刻认识到,今天我们在文化创新领域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不是简单延续我国传统文化的母版,更不是盲目移植他国文化的翻版,而是立足于党领导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我们在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基础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充分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宽广胸怀推动古今中外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奋进姿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深刻认识文化所具有的鲜明主体性和传承性。文化主体性,即历史主体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依靠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精神财富。这一特性深刻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心理认同、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文化传承性,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丰富和发展,在自我更新中满足实践的需要。这一特性决定了文化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守正与创新的重大关系。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总体看,文化主体性和传承性相辅相成、共轭而生。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尊重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时空背景下去把握,文化传承性需要在坚持文化的独立自主与自信自强中去坚守。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文化主体性与传承性,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则必然导致精神脊梁弯曲、文化认同割裂、自我认识矮化。

      以文化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文化创新绝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最前线,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助推经济发展、催生新兴动能、滋养市场文化。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在江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与经济是一体两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文化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实际上,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的《“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就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就深刻而又形象地阐明了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双向贯通的新形态。例如,景德镇以瓷都盛名流传千年,其背后正是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交相融合的典范。近年来,能工巧匠们依托传统优势,通过增加陶瓷产品的艺术附加值和发展陶瓷文旅产业,走出了发展的新路子,也证明了必须进一步依靠文化创新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把文化产品从资本运作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更丰厚的滋养,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