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研讨会专辑
    董静怡:构建文明共同体:文明视阈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哲学意涵
    发表时间:2024-01-26 来源:党建网

    构建文明共同体:文明视阈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哲学意涵

    董静怡

     

      文明是人类存在的见证,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文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视角概括。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建了世界对文明间关系的价值认知,为不同文明体的多元现代化道路进行价值赋权,为优化世界秩序提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构建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基础的文明共同体,内含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路向,在文明的“自我”与“他者”的相遇中以肯定“文明间性”导向文明的“共在”,解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重建现代性的文明逻辑——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多元现代化道路的赋权

      现代性与现代化一体两面。现代化可被视为追求现代性的实践过程和实现结果,现代性则体现着现代化过程中所凝结的精神气质及其具体实现形式。现代化与现代性不应成为西方的专属领域,作为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及其实践产物,各文明对两者理应有自己的诠释。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具有民族与时代特色的中国价值,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实现形式与现代性价值的垄断。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建现代性书写了中国方案。

      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重建现代性文明逻辑的核心,即从西方“普世价值”走向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建现代性首先需要解构西方价值霸权,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地位。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了价值具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文明核心价值多样性的统一,它不是单纯的中国价值或西方价值,而是作为价值普遍渗透在不同文明的精神气质中。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应成为世界各文明参与国际事务、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以及建设国际制度的价值基石。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更新了现代性的实现形式,并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赋权。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创新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中国逐渐实现从传统文明古国到现代文明大国的转型。面对西方对现代化与现代价值的“阐释性垄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社会主义的革命特质、坚持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特质、倡导文明和谐共赢的平等特质,以及反对霸权主义的民主特质,对现代性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与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以解放之维,证明了非西方文明无需恪守与西方相同的发展道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上升为一般人类价值的各文明共同价值,作为一种价值普遍,各个文明的特殊价值是其展开的具体环节。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各文明自主选择发展形式之权利的尊重,将为世界上一切渴望走自己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提供价值支撑。

      重构文明秩序的实践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共在论”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以之为价值基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性世界观,内含“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实现了对文明“冲突论”与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文明“共存论”的革命,成为回应重大时代诉求的新文明哲学与人类社会发展方案,其目标是走向文明的“共在”。

      全人类共同价值指向的“文明共存”,是一种对文明存在进行确证的“文明共在”。从人的存在方式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一种文明的共同体,而共同体在场的前提则是各文明的时空性共在。共在区别于共存。共存仅强调文明的在场与整个文明共同体统一性的维持,然而对于共同体中各文明如何在场、处于怎样的生存状况,单靠共存则难以描述。文明的共在是对文明以何种姿态、结构和条件存在的描述,是对文明共存论的深入。每一个文明亦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者”,文明共在的前提是文明的“存在”,作为文明在场的展开形态,“存在”要求文明对自己的命运有所作为,赋予己身以积极的生存价值。

      文明的共在是地位平等的共存,导向对文明间权力结构的优化。文明共在论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权力结构中主张各文明地位的平等。在哲学层面,全人类共同价值肯定了各文明主体的核心价值,完成了对西方“中心—边缘”这一文明二元论的反叛;在话语层面,全人类共同价值借由价值这一文化的核心,对各文明的平等地位进行确证,将共同价值从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在实践层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共在逻辑,不仅关注文明的多元在场,更要求各文明在共建国际秩序中达成平等的主体间关系。平等是文明共在的重要前提,反过来只有以共在为目标,文明间关系才有机会向着平等不断趋近。

      共赢式发展是文明共在的本质规定。文明的共在本质上依赖于各文明在根本利益上的共赢。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的文明共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明关系上的最新智慧,它由以下四个维度所结构:认识层面,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实践层面,践行互惠共赢、团结合作、开放包容、协调共享的发展路径;方法论层面,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体层面,以世界人民为中心,尊重各文明成员享有平等发展机遇的根本权益。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和维护,将始终贯穿这四个维度。

      重思人类文明命运的前进方向——从“世界共同体”到“文明共同体”

      从马克思意识形态论来看,世界共同体以及自由世界都只是被说成世界利益的西方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向实践的场域开放,要求各文明向外部敞开,形成文明主体际的“文明间性”关系,以“天下格局”的胸怀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文明共同体”,需要摆脱西方凝视。“世界共同体”的文明秩序是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产物。对此我们需要在人类文明的视野中对历史与价值进行书写,展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的文明间性叙事。这一方面需要中国以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来中介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走向中国文明的自觉自信,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发展实践,建构其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叙事,打破西方在阐释中国问题上的话语霸权;另一方面,在讲好自己故事的同时,中国还需要为那些在文明权力结构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的国家发声,尊重世界各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化文明交流,进一步走向人类利益共同体,消解西方在文明问题上将“西方—非西方”与“中心—边缘”进行价值接合的话语暴力。

      坚持文明多元共生,以物质利益共享助推各文明体和谐共进。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存在形式的文明共同体,它不仅提供解释文明世界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更要为改变文明世界——以实践来助推共同价值转化为共同利益、由文明交流走向经贸往来——提供实践场所。2018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这是由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它是中国在全球化深化的背景下,主动与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推动各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文明间交流平台,具有为全球所共享的国际重要公共产品的性质。

      人类命运何去何从在根本上取决于各文明对待文明共同体的态度。人类在未来将走向何方,不仅取决于各文明间的关系,更取决于各文明与整个人类文明体的关系。各文明向来命运与共,全球化更是为人们提供了能借以直观此种命运的机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如果各国一意孤行,大搞霸权主义、分离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强行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那么各文明集团将在相互指责、推责、卸责中堕入“文明的冲突”;如果在承认人类社会已经成为共同体的事实之上,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那么这种强大的合力将会推着人类文明的巨轮一往无前。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