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今天你读书了吗 > 今天您读书了吗(今日读书) > 图书信息 > 图片
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
发表时间:2019-11-07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书名: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

  作者:《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编写组 编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ISBN:9787516648797

 

  内容简介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涌现出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功勋模范人物。在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模范人物。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对共和国功臣的尊崇褒扬,这是在共和国史册上深深镌刻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今天党和国家以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本书收录了36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投身国家建设的丰功伟绩和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他们为党和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全书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典型、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目 录

 

  共和国勋章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 年的名字

  申纪兰:“勿忘人民、勿忘劳动”

  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李延年:荣誉属于所有烈士

  张富清: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袁隆平: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屠呦呦:与青蒿结缘,用中医药造福世界

 

  人民科学家

  叶培建:中国人迟早会走出地球

  吴文俊:为现代数学开拓新天地

  南仁东:进入无垠广袤的人生

  顾方舟:一生做一事 让中国儿童乘上远离脊灰的方舟

程开甲:赤胆忠诚,科技报国

 

  人民教育家

  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卫兴华:为学当如金字塔

高铭暄:老骥伏枥,心犹赤子

 

  人民艺术家

  王蒙:文学比我的生命更长久

  秦怡:干文艺是为理想,理想之源在于人民

郭兰英:为人民歌唱

 

  人民英雄

  艾热提•马木提: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申亮亮:用生命的最后37 秒换回战友的平安

  麦贤得:意志坚强、不怕牺牲的钢铁战士

张超: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

 

  人民楷模

  王文教,中国羽毛球的拓荒者

  王有德: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王启民:“新铁人”光耀新时代

  王继才:守岛,就是守国

  布茹玛汗•毛勒朵:界碑上的史诗

  朱彦夫:永远坚守百姓这块阵地

  李保国:“赶路”在太行山上

  都贵玛:抚养“国家的孩子”的草原母亲

高德荣:大山深处“老县长”

 

  民族团结杰出贡献者

  热地:从农奴到共和国领导人

  “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

董建华:“毫无疑问,‘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

 

  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

  李道豫:善于斗争,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

樊锦诗:似水如沙久相伴

 

编后记

 

  部分内容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 年的名字

  他28 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80年,于敏在工作中。(新华社发)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却也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20 世纪60 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 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 年6 月17 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 年多,苏联用了4 年,中国仅用了2 年8 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用热血书写历史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 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 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 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 次,不及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如一滴水,融入大海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20 年前,在国庆50 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 年1 月9 日,于敏荣获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2019 年1 月16 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 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网站编辑:穆菁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